時隔3年,上海今年高考真正出現(xiàn)了一篇滿分高考作文,這篇文章描寫作者對農民工子女的觀察、關愛,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社會責任意識感,獲得所有閱卷老師的一致好評,并贏得70分滿分。閱卷專家分析文章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視角獨特,關注農民工的人很多,但是關注農民工子女的人卻很少。(6月19日新華網(wǎng))
對此,專家不吝贊美之辭,從各種角度進行分析,而我覺得此文最大的亮點不是“社會責任意識”,而是反映了城市對外來務工者群體的持續(xù)性關注:不僅城市中的成人群體在關注農民工的當下境遇,城市新生代也在關注他們的子女未來的命運走向,城市對他們的注視是全方位和世代性的,在農民工的現(xiàn)狀和未來之間,涌動著城市對他們不間斷的情意。而只有城市對農民工命運的關注沒有“斷層”的危險,他們融入城市的希望才可能真正實現(xiàn)。顯然,作文充分表達出來自城市的這份不離不棄、心手相連的溫暖情意。
更讓人感動的是文章的點睛之筆:他們,終將成為我們!反映出作者對農民工和城市關系的深度思考。命運是可以發(fā)生轉換的,城市對農民工群體的同情,不該有優(yōu)越心理:我們可能就是從他們中脫胎而來,而他們通過努力,也將成為今天的我們。擁有這種思考,我們才不會對農民工抱以居高臨下的“同情”,才可能真正尊重,接納和承認他們?yōu)槌鞘兴龅囊磺?。同時,這也是對農民工子女的精神激勵,只要自強不息,他們就完全可能成為城市的新主人。
作文從情感的角度出發(fā),一句“戶口與暫住證的區(qū)別”,深刻揭示出農民工悲劇性命運的本質所在。讓我們看到城市新生代們不是一群只會讀死書的學生,還是社會的觀察家和思考家,這些觀察和思考將帶入并影響到未來的城市管理格局,讓我們從中看到未來社會進步的新生力量。
另外,通過作者對“農民工二代”的細膩觀察,還讓我們發(fā)現(xiàn)農民工子女的悄然成長:父母的艱辛打拼,讓他們過早懂得了生存,并珍惜這得來不易的一切。他們會“做好簡單的晚飯等著勞作的父母歸來”,他們驕傲地宣稱,“學校很小,我們的成績不差”“北京的2008,也是我們的2008”,這些稚嫩的心聲,讓人欣慰。這些自然的本真的敘述,真正讓我們感到了來自下一代的暖意:不管是城市新生代,還是農民工新生代,他們都在成熟和長大,城鄉(xiāng)隔閡沒有造成彼此的心靈距離,相反,讓他們學會了友愛和情同一家。
本網(wǎng)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wǎng)絡及各院校網(wǎng)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