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招生錄取工作正在進行中。近日,內蒙古自治區(qū)教育招生部門公布:今年內蒙古共有3700多名考生因“高考移民”或涉嫌“高考移民”被取消錄取資格,這一數字相當于去年內蒙古查處高考移民人數的8倍,約占考生總人數的1.4%。這是內蒙古首次采取自查與社會監(jiān)督相結合的辦法治理屢禁不絕的“高考移民”問題,其結果表明,加強社會監(jiān)督不失為醫(yī)治這一社會痼疾的良藥。
今年,內蒙古有26萬多名考生參加高考。教育招生考試部門在查處“高考移民”時,將4000多名涉嫌“高考移民”的考生名單在其網站上公示,不但有考生的考號、姓名,還提供了所在學校、班級、是否應屆生等詳細信息,歡迎社會監(jiān)督。同時規(guī)定,這些考生可以在公示期11天內,向招生、公安、監(jiān)察等部門提供身份證明、戶籍等相關證明材料,有權利進行申訴。
“我們不認識他”“他不是我們班的”,這是許多考生舉報“高考移民”的網上留言。將“高考移民”暴露在陽光下,讓所有考生和群眾共同監(jiān)督,使之失去特權的庇護,成了內蒙古自治區(qū)教育考試主管部門今年治理“高考移民”的新舉措。
“高考移民”是多年來困擾我國教育考試招生工作的一大難點。因內蒙古等邊遠省份高考錄取成績相對較低,每年都有大量考生從其他省份遷移至此,令教育考試管理部門防不勝防?!案呖家泼瘛睌_亂了正常的教育招生秩序,人為地抬高了遷入地省份高考的錄取分數線,擠占了當地考生寶貴的入學名額,侵害了考生受高等教育的權益,破壞了社會公平原則。
“高考移民”治理之難被社會稱為“割韭菜現象”。有教育界人士認為,“高考移民”外有部門之間的互相制約,內有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網保護,靠教育考試部門自己難以治理。內蒙古教育考試部門借助社會力量治理“高考移民”,向社會開放信息,借助公眾力量監(jiān)督,既是尊重每個考生和家長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也使管理部門的公信力提高,更讓“高考移民”風險加大,是治理“高考移民”的一種良方。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