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浮躁的商業(yè)社會接受教育,似乎遠離經(jīng)典,享受著父輩們所不屑的快餐文化、網(wǎng)絡文化,在分數(shù)、游戲、物質享受中長大,在人們眼中,“冷漠”、“自私”、“叛逆”、“自我”是他們的代名詞,這是“80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留給人們的印象。然而,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讓人們對這個群體有了新認識,理性看待“80后”的呼喚由此而生。近日,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北京市新英才學校聯(lián)合發(fā)布的《關于“80后”的文獻研究報告》給人們提供了理性看待“80后”的新視角。
是“垮掉”,還是“充滿希望”的一代
社會的目光往往聚焦在那些與眾不同的群體、個人身上,“80后”之所以成為社會、媒體的談論焦點,就是因為他們的一些行為偏差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報告》中學者唐獻玲、張成飛將“80后”的行為偏差歸納為三點:自主的主體意識缺失、社會責任意識缺乏、精神萎靡。
他們認為,“80后”往往將社會的潮流作為自己人生選擇的指南,紛紛爭當“偶像派”,盲目地隨著消費主義的指揮棒而改變自己,缺乏引領時代進步的勇氣。同時,他們對國家和政治事務明顯地失去熱情,更多關注自己的私人生活,如怎樣賺更多的錢,謀取一份穩(wěn)定工作,過得更好,對于社會責任的承擔則顯得相當冷漠。另外,“80后”的大學生沒有一個長遠的打算,對未來彷徨,精神上虛空無聊,很多人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比較上進的大學生也只是忙碌于考各種等級證書,總體上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是一個沒有超越和理想追求的群體。
不過,被稱作“垮掉的一代”的“80后”卻在2008年奧運火炬?zhèn)鬟f和“汶川大地震”后,讓人們的看法大大轉變,大部分人逐漸認識到,也許“80后”是“讓人放心的一代”,是“充滿希望的一代”。
以奧運火炬護衛(wèi)使者金晶為代表的“80后”,面對各種反華雜音和西方傲慢霸道的偏見,展現(xiàn)出他們強烈的自信心,他們清楚明確地表明自己應有的態(tài)度,堅決地予以反擊,清醒地提出“愛國需要理性”、“只有中國的強大,才是對反華勢力最有力的回擊”。
他們以滿腔熱情迎接奧運會的到來,網(wǎng)上論壇隨處可見“80后”熱議如何當好東道主,如何展現(xiàn)我們的國家形象、民族美德和人文精神,展現(xiàn)了他們開放的寬容胸懷。
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后,這些仿佛總是長不大的孩子,集體英勇地站到共和國的前線,用堅強、韌性、專業(yè)知識與責任感,努力支撐起災難中的祖國,讓父輩們刮目相看。英勇的解放軍、武警戰(zhàn)士,眾多民間青年志愿者,醫(yī)療救援隊、災后重建對口支援工作者,還有參與捐獻的更加龐大的人們,無不閃現(xiàn)著“80后”青春的面龐。
以全新的視角觀察“80后”
是“垮掉的一代”?還是“充滿希望的一代”?“80后”的表現(xiàn)促使研究者用全新的視角去觀察他們。
“"80后"的生命歷程里,沒有政治運動的無情斗爭、殘酷打擊,也沒有階級斗爭的腥風血雨,更沒有戰(zhàn)爭的硝煙彌漫。在和平環(huán)境、改革發(fā)展過程中成長的一代人,與他們的前輩當然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需要我們以全新的視角去觀察、去理解?!鼻嗌倌陠栴}研究者黃洪基表示。
的確,“80后”生于改革開放之初,長于改革開放之中,是與我國改革開放同步生長的“完整的產(chǎn)兒”,要觀察和理解他們,首先必須明確的一點是他們具有以往任何一代中國人都不曾有過的成長經(jīng)歷。
物質豐富,是附著在“80后”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80后”在中國歷史上最豐裕的時期成長,沒有體驗過“匱乏時代”的壓力,沒有對過去貧困的記憶。雖然還有許許多多貧困家庭出身的孩子,需要社會的重視和幫助,但無論如何,就這一代人來說,物質條件已經(jīng)是上幾代人無可比擬的了,這是“80后”充滿自信的最堅實的后盾。
同時,他們成長的這20年,正是我國社會急劇變革的20年,是經(jīng)濟建設發(fā)展最快、社會結構轉型最為激烈、科學技術發(fā)展最為迅速、人們思想觀念最為解放、價值觀也最為多元化的20年。市場經(jīng)濟不僅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也帶來了觀念的變革,市場意識已成為這代人的自覺意識,競爭則成了一種習慣,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在“80后”身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正逐漸取代理想主義。
而“獨生子女”政策,使“80后”出生在一個以其為中心的“6+1”的包圍圈中。他們備受關懷和溺愛,逐漸習慣于更多地關心自我,習慣于從家庭和社會索取,追求時尚、享受生活。這就是他們?yōu)槭裁磸牟恢M言對財富的向往,更注重自我的實現(xiàn),更喜歡以“成功人士”為他們的人生榜樣。
同時,他們缺少兄弟姐妹,使他們的童年比較孤獨,缺少兒童游戲,這使得他們成人后極度渴望社會溝通,但又缺乏溝通的起碼素養(yǎng),如謙讓、友愛、適應別人等,也缺乏由兒童游戲中培養(yǎng)出來的共同遵守一些約定和規(guī)則的理念。
而且,由于他們幼年和少年時期一直主要和成人接觸,但這種交往是一種不平等的交往:一是服從,這使得“80后”長大后變得格外叛逆;二是被寵愛甚至溺愛,他們對此習以為常,在自己的潛意識里就缺少了對別人的關懷和體諒。
“80后”還趕上了一個文化多元時代,這使得他們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之快,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獨立與多樣,都是上一代人難以企及的,這使他們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但也因此從未能穩(wěn)固地建立一個精神的中心,使他們自主的主體意識缺失。
與父輩更不同的是,“80后”是在全球化、網(wǎng)絡化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網(wǎng)絡不僅改變了他們的觀念、思維和表達方式,同時也給他們搭建了認識世界、走向世界的平臺。這使得“80后”更具有國際眼光和寬闊的視野,更寬容、更理性、更胸懷寬廣。網(wǎng)絡信息的快捷、透明,網(wǎng)絡的交互性、平等性,使他們有更多渠道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民主意識與參與意識大大提高。
理性看待“80后”
如果有人想說“80后”頹廢、消極,那他又會發(fā)現(xiàn)“"80后"”中有一大批充滿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的理想主義者;如果有人想說“80后”自我、迷茫,那他又會發(fā)現(xiàn)“80后”同時又有著令人動容的愛國熱情和人道主義精神;如果有人想說“80后”前衛(wèi)、張揚,那他又會發(fā)現(xiàn)“80后”對漢服、傳統(tǒng)節(jié)日、民族文化的推崇……
“在代與代之間,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上一代總是給下一代更多的負面評價。其實,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接觸到許多80后,普遍觀感并不是那么的負面,他們的許多優(yōu)點和優(yōu)勢沒有被挖掘出來,我們急需科學、正確地認識當代青年的方法與視角,需要有新意的、有深度的、有經(jīng)驗數(shù)據(jù)支持的理論分析?!敝袊嗌倌暄芯恐行那嗄暄芯克彼L鄧希泉說。的確,《報告》顯示,關于“80后”的研究,單純描述現(xiàn)象的調查報告比較多,主觀議論普遍,造成了“有評論,無研究”的狀況。
理性看待和研究“80后”的意義無疑是重大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主任陸玉林教授說:“"80后"將是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文化面貌的一代,是前無古人的一代。以前的大家庭不復存在,他們的成長中承擔著過多的關注,也承擔著沒有兄弟姐妹的孤獨與痛苦,在他們身上,文化整個都變了,無論社會、家庭還是學校從培養(yǎng)模式到管理方法上都沒有前車之鑒,這造成一些問題在他們身上出現(xiàn)?,F(xiàn)在,我們注意到整個社會已從"80后"身上汲取了經(jīng)驗與教訓,正在"90后"的身上采取措施。但總的來說,"80后"作為改革開放的時代結晶,將開啟未來許多代人的文化和社會性格,并深刻地影響我國未來的社會走向。所以,我們必須關注他們的成長,理解他們的狀況,而這都需要建立在深入的認識基礎上?!?記者 王慶環(huán))
本網(wǎng)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wǎng)絡及各院校網(wǎng)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