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福州大學至誠學院的新生經歷了與其他學校不一樣的入學程序經過電腦現(xiàn)場隨機抽簽,新生才能拿到宿舍鑰匙。當走進宿舍,他們面對的極有可能是來自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的舍友,并且這一住就是4年。
由于形成了學院式社區(qū),這種“不同專業(yè)、年級混住”的住宿模式在國際上通常被稱為“住宿學院制”。早在2008年下半年,至誠學院就開始嘗試這一做法,成為福建最早試行“住宿學院制”的學校。隨著2007級畢業(yè)生今年夏季離校,如今“住宿學院制”在至誠學院已全面鋪開。
此前,該院黨委副書記雷石寶在接受校報學生記者采訪時,連用了4個“有利于”來歸納“住宿學院制”的優(yōu)點“有利于加強學生自我管理和獨立生活能力”、“有利于不同學科學生間交流融合,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形成更飽滿的知識結構”、“同班同學易產生矛盾,混住有利于學生舒緩人際關系緊張而產生的心理壓力”、“有利于住宿資源充分利用,提高辦學效益”。院長吳秋明也表示,“耶魯?shù)葒H一流大學均采用這種辦法”。
盡管校方列舉了諸多好處,但對于這個“舶來品”的爭議一直就沒有停止過。
“學生散了,不好管理。”首先是一些輔導員對這一制度不習慣。在原先的“專業(yè)集中式住宿”下,同專業(yè)、同年級的學生住在一塊,通知事務、組織活動十分方便。但“住宿學院制”施行之后,同專業(yè)學生的宿舍相距甚遠。輔導員們不得不放棄原先口頭通知、粘貼公告的傳統(tǒng)方式,改用手機、飛信及微博等新媒體手段來和學生聯(lián)絡。
由于教學、生活分開,輔導員還被分為“專業(yè)輔導員”與“社區(qū)輔導員”,但兩類輔導員的分工起初并不十分明晰。以上課請假為例,有人找專業(yè)輔導員,有人找社區(qū)輔導員,但有時正常請假卻未被登記在案,引發(fā)誤解。今年,該學院明文規(guī)定,上課請假找專業(yè)輔導員,離宿請假找社區(qū)輔導員。
而學生和家長們的擔憂主要在于,不同專業(yè)的思維方式不同,舍友之間是否會產生作息時間、生活習慣上的沖突。土木工程專業(yè)的小廖同學告訴記者,他的舍友小王讀建筑學專業(yè),經常通宵畫圖,為了盡量不影響舍友的休息,小王每次“開夜車”時都自覺把大燈關閉,再打開小臺燈,輕輕點鍵盤、挪鼠標來完成作業(yè)。
為便于管理,至誠學院專門成立了“學生公寓樓管理委員會”,由學院學生社區(qū)管理中心指導,選拔學生在其中擔任干部。從宿舍裝扮到硬件維修,再到學生晚上點名等等,都由該委員會負責。
近日,該學院一名學生匿名在論壇上發(fā)起投票,詢問同學對“住宿學院制”的支持度。截至今天傍晚,36%的投票者暫時無法完全接受,其余均表示認可。
一位持反對意見的新生認為,“一次抽簽定4年”的做法忽視了部分學生的特殊需求。此外,一些抽到與老生同住的新生也表示出不適應。
據(jù)了解,“住宿學院制”在國外并非“一刀切”,而是有一定的彈性空間。據(jù)美國莫瑞州立大學大三交換生鄧若源透露,她所在的學校實行專業(yè)混住,但寢室是靠申請而非通過抽簽。據(jù)悉,同樣于2008年推行“住宿學院制”的汕頭大學,也借鑒了這一做法。
在臺灣,一些高校在實行“住宿學院制”的同時,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差異性。學校將依據(jù)身心障礙、低收入戶、大陸學生等優(yōu)先順序抽簽,每學期抽一次。最終的入住結果,同宿舍的可能完全不同專業(yè),也可能部分同專業(yè)。
雷石寶表示,從這幾年的實踐效果看,專業(yè)混住為實行完全學分制、加強后勤管理做好了準備。該院一位郭姓社區(qū)輔導員認為,專業(yè)混住推動了學生宿舍自治組織的改革、觀念更新,有利于創(chuàng)建和諧的校園宿舍環(huán)境。(通訊員 盧義杰 莊凱航 記者 陳強)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