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溢社會熱點氣息彰顯政治學科價值
——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四川卷)政治學科試題簡評
四川省瀘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黃先華(四川省中學高級教師)
2012年普通高考(四川卷)政治學科試題的命制,堅持“有利于高校選拔新生、有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正確導向,遵循和踐行“注重能力考查,引領素質教育,力求平穩(wěn)推進,確保命題質量”的指導思想,在充分借鑒全國普通高考政治學科命題成果的基礎上,傳承和深化了四川省自主命題以來的成功經驗,吸收了歷次試題反饋中的建設性意見。試題符合《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在保持總體穩(wěn)定的前提下,堅持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統一,彰顯良好的能力選拔功能和價值引領功能。全卷體現出以下顯著特點:
一、關注社會熱點,凸顯生活氣息
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是政治學科教學和命題的價值追求。試題強調學以致用,盡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熱點,選用的素材豐富、鮮活、時代感強、生活氣息濃,創(chuàng)設了符合中學教學的新情境,彰顯出學科的教育測試價值。
試題迎“熱”而上,直面社會現實,考查熱點核心內容,顯性熱點與隱性熱點、長效熱點與當下熱點兼顧;全卷十分注重關注現實生活,時代特征鮮明,生活氣息濃郁;素材呈現方式豐富、生動,圖文并茂,問題切入新穎而平實。
如24、25題關注日常經濟生活現象與生活質量:24題以油價上漲的生活現象為載體,引導學生關注價格與需求的關系;25題以CPW(單次著裝成本)的新概念為載體,以實際運用案例為題肢,兩題生活氣息濃郁。27題以一幅配有諺語的漫畫為載體,在考查多維哲理思考中蘊含的人生智慧選擇。29題以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相關素材為載體,引導學生關注當代國際政治生活。30題以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通過為載體,31題以政協委員履職的事例為載體,35題以一幅關于政務微博的漫畫為載體,均在引導學生關注國內政治生活,正確認識公民與國家的關系,增強公民意識。33~35題設計的“微”主題和情境,貼近學生實際,引導考生關注當代科技進步與創(chuàng)新給人們生活的積極影響。38題圍繞擴大就業(yè)這一民生主題,呈現的相關情境材料(黨和國家擴大就業(yè)的舉措、我國的就業(yè)狀況以及大學生就業(yè)難之觀念因素)都是考生熟悉的,尤其是該題的第(3)問,對即將升入高校學習的考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導向作用。39題(5)(6)兩問所指向的問題,無論是“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還是“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的方向”,既是當前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考生學習生活中的“常事”。
二、突出主干知識,彰顯學科價值
試題突出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并注意與大學相關知識的有機銜接;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思辨能力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實踐能力,突出學科德育功能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交融,很好地實現了學科主干知識考查與學科核心價值引領的統一。
試題考查的主干知識覆蓋面廣,經濟常識包括: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農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擴大就業(yè)、樹立正確消費觀、市場經濟必須面向世界等;哲學常識包括: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客觀規(guī)律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人生觀和價值觀、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等;政治常識包括:國家的本質屬性、我國的國家性質和職能、我國國家機構的組織和活動原則、國家與公民的關系、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地位、我國的政黨制度和外交政策等。
在考查主干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科價值的彰顯。如:24題蘊含現代生活智慧;25題引導學生自覺樹立正確消費觀;27和28題強化學生的思辨能力;29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30題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31題強化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32題強化學生對我國和平外交政策的認同,增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自豪感;33-35題強化學生對信息時代生活元素的敏銳捕捉與理性探究;38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民生,增強學生對國家相應政策的理解,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9題增強學生對國家大政方針政策(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社會焦點問題(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理解。
三、堅持能力立意,實現選拔功能
試題堅持“能力立意”,以學科主干知識和重大時政為背景或載體,注重對考生基于情境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的考查,從而體現高考規(guī)定的能力要素和考查要求。試題創(chuàng)制在更深層次的自覺性上,更充分、全面和有側重地體現了《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學科能力層次及要求,很好地體現了考試性質與學科特點的統一。
在情境材料的展現與能力考核的方式上,“陌生中考查熟悉”和“熟悉中考查陌生”相得益彰:“陌生中考查熟悉”,就是在獲取、解讀新情境中的有效信息中考查學生的應變、遷移能力;“熟悉中考查陌生”,就是在學生比較熟悉和親切的熱點、生活案例中深入考查其整體把握問題、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試卷各題的能力層次和要求清晰,能力考查的布局起點高,沒有極為容易和極難下手的試題,正確處理了試題難度與區(qū)分度的關系,在平和中實現了區(qū)分和選拔的功能。這對改變教學中簡單通過機械訓練形成的“模式化、押寶式”的備考行為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
24題考查學生對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知識的運用以及對圖示的解讀能力,要求學生將文字信息轉化為圖形語言。
26題考查學生對“對外貿易與對外投資”概念的區(qū)分,利用外資結構、利用外資方式,資本國際化的理解和運用以及對相關數據的解讀能力。
27題考查學生解讀和提取漫畫中有效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以及綜合比較、判斷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38(1)考查學生對中國共產黨性質和執(zhí)政方式、國家機關組織和活動原則的掌握情況及對材料信息的獲取、解讀能力和規(guī)范表述的能力。38(2)考查學生對圖示的解讀和分析,綜合考查學生對“擴大就業(yè)、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崗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38(3)通過對情境材料的解讀和理解,考查學生運用人生觀、價值觀的相關哲理解讀信息和分析、論證問題的能力。
39(5)通過對材料的解讀、分析,考查學生對備受人們關注的農產品有效供給這一現實經濟社會熱點問題的觀察能力,對其實現措施的理解程度和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39(6)考查學生在解讀我國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方向及其兩個方面關系的直觀描述基礎上,綜合、全面運用唯物辯證法基本觀點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實現穩(wěn)步推進,引領教學方向
基于高考選拔性考試的性質,試題穩(wěn)中有進是一種常態(tài)和常規(guī),實現穩(wěn)步推進是高考命題的現實選擇。一方面,高考命題必須要“穩(wěn)”,保持命題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高考命題應該有“進”,創(chuàng)新是高考試題的生命和質量保障,也是確保試題新穎和不落俗套的根本。
滲透新課程理念,適應學科發(fā)展及網上閱卷要求,今年試題在保持試卷結構、基本題型、考查內容分布、難度值、規(guī)范性等方面穩(wěn)定的基礎上有所推進,以引導中學教學方向。
1.情境材料呈現形式豐富,層次感強,實現了學科素養(yǎng)與社會生活的有機結合。
試題情境材料的呈現除常規(guī)的現代文材料外,還有圖表、漫畫、諺語、古語等多種形式,時政素材與生活情境相得益彰,使學科知識和能力考查的韻味更足、更耐人尋味。
僅以圖表情境而言,24題用直觀的坐標圖考查考生對價格與需求關系的理解;27、35題的漫畫形象生動,指向多維而明確,考查考生的讀圖、悟理的能力;38題圖14中的圖表形象直觀,考查學生對信息的解讀、轉化與規(guī)范表達能力。
2.命題技術不斷完善,試題與教材、材料、時政的結合更為科學。
全卷試題的材料簡練、要素清晰、表述準確,解答要求指向精準無誤,問題與題肢(或答案)間的內在邏輯關聯度高。選擇題的正確選項指向明確,錯誤選項和無關選項的迷惑性和干擾性適度,組合選擇題肢多采用四選二的組合方式,區(qū)分功能良好;非選擇題設問的知識指向與能力要求具體明確、科學規(guī)范且有所創(chuàng)新,如38(2)“解讀材料二和圖14……”直接指向《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的考查??忌鞔鹚柚R、能力水平的層次清晰、難易適度,切合當前教學實際。
3.學科研究不斷深化,強調學科主干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綜合運用的考查。
作為學科研究進一步深化的成果,試題更加突出對學科主干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綜合運用的考查,尤其是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綜合把握。
如“38(3)結合材料三,運用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知識,說明大學生應有的就業(yè)觀。”此問要求學生在明確題目要求、解讀材料有效信息和調動相關教材知識的基礎上,有效地概括出樹立正確的就業(yè)觀需要處理好的四對基本關系: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理想與現實的關系、貢獻與索取的關系,并結合材料與設問進行回答。又如,“39(6)結合材料六,說明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方向是如何體現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的。”該問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唯物辯證法基本觀點的基礎上,結合材料中關于農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方向作出相應的回答,既不能偏離“基本觀點”的知識范圍限制,也不能偏離“如何體現”的能力與表述要求,否則均易失分。
綜觀全卷,試題在承載功能、實現價值上,是科學的;在內容與形式、材料與設問上,是規(guī)范的;在學科教育、資源開發(fā)上,是富有特色的;在命題技藝與實際效果上,是日臻完善的??傊咎自嚲硎歉哔|量的上乘之作。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