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很多年后,所有的中國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都會牢牢記住黃皮膚、黑頭發(fā)的中國航天員太空漫步的英姿;而我們同樣不能忘記,那些為載人航天工程付出了無數(shù)心血和汗水的科研工作者。在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管理和科研團隊中,有4位“航天少帥”與哈工大有著不解之緣,神舟七號指揮團隊副總指揮馬興瑞,神舟七號飛船系統(tǒng)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神舟七號試驗大隊大隊長袁家軍。
神舟七號指揮團隊副總指揮馬興瑞: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的航天之星
1959年生于黑龍江雙鴨山,1988年獲得哈工大一般力學專業(yè)博士學位,曾任哈工大副校長、航天總公司五院副院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jīng)理,現(xiàn)任航天科技集團總經(jīng)理兼黨組書記。他還先后擔任過實踐五號衛(wèi)星總指揮和總設計師、繞月探測工程副總指揮等職務。他是自強不息的礦工之子,他是名師眼中的得意門生,他是具有榜樣作用的
師兄,他是嚴格負責的導師。這位傳奇人物就是哈工大知名校友馬興瑞。
1985年,馬興瑞順利考入哈工大首批博士研究生班,師從黃文虎。今年82歲的黃文虎院士告訴記者:“馬興瑞很有鉆研精神,以前發(fā)射小衛(wèi)星,折疊的太陽能帆板在空中打開后對飛行器的姿態(tài)度影響很大,馬興瑞就帶領大家研究怎樣用力學的方法解決這一難題。馬興瑞為人很直爽,他對待問題總是一絲不茍,但待人又很友善。有一次開會我看見他在會議間歇很嚴厲地批評了他的一位下屬,但吃過午飯后他們竟然又一起打撲克去了?!?
航天學院張嘉鐘教授是黃文虎院士的第一位碩士生,是馬興瑞的同門師兄。張嘉鐘回憶說:“馬興瑞是一個十分容易相處的人,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去當領導,起初是很難的,但他一直以一個小學生的姿態(tài)向老專家請教,很快就打開了工作局面,這一點,我們都很佩服他?!瘪R興瑞的師弟、航天學院荊武興教授也認為,馬興瑞是特別有親和力的領導兼師兄。
航天學院王本利教授曾與馬興瑞在同一個課題組工作過,他說,馬興瑞剛被調(diào)任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當副院長那一陣子,時間很緊,但他心里一直放不下他帶的那些博士生,幾乎每個周末都堅持從北京回到哈爾濱來跟學生談話、開會。這種情況持續(xù)了整整一個學期。
神舟七號飛船系統(tǒng)總指揮尚志:一路守候飛天夢想
尚志,“神舟”五虎將之一,1963年生于黑龍江安達,1982年考入哈工大工業(yè)電氣自動化專業(yè),1986年分配到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工作,2002年獲哈工大系統(tǒng)管理專業(yè)碩士學位,親歷了“神一”到“神七”的探索征途。
“祖國和人民都在注視著我們!”這是尚志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同時也是他帶領他的“神七”團隊,在1000多個日日夜夜里奮戰(zhàn)拼搏的“精神支柱”。
對于一個青年而言,大學生活就是印在他身上最好的“標簽”。哈工大的校訓“規(guī)
格嚴格,功夫到家”至今仍然是尚志職業(yè)生涯的座右銘。在10多年的神舟飛船研制中,他都親力親為,踐行著這句深深銘記在心的校訓?!拔蚁矚g探索、好奇心強,與航天結緣,能夠充分展現(xiàn)我的個性。”大學時的愿望影響了他的未來。
堅韌執(zhí)著、從容鎮(zhèn)定、謙然平和,這是作為總指揮的尚志留給別人最深的印象。功夫到家,每件事都要做深做細做實做到位,這是尚志對飛船隊伍的要求,也是他自我要求的真實寫照。尚志說,他離不開航天,因為宇宙太大,探索無窮,挑戰(zhàn)無窮,他愛他從事的航天事業(yè),他愛和他一起奮斗的同伴們。這位性格鮮明而又年輕的“神舟”總指揮,正是憑著他的嚴和愛,贏得了同事們的尊重和愛戴,贏得了事業(yè)的成功和發(fā)展。
神舟七號飛船系統(tǒng)總設計師張柏楠:在追求中圓夢
張柏楠,“神舟”五虎將之一,1962年生于黑龍江齊齊哈爾,1987年獲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飛行器設計專業(yè)碩士學位,曾在哈工大進行為期一年的基礎課程學習,與袁家軍共同師從著名的力學專家顧震隆教授,曾獲航天科技集團“載人航天功臣”榮譽稱號。
如果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比作一個舞臺,張柏楠無疑是這個舞臺上的主角之一。如果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看成中華民族的飛天夢,他無疑是一名執(zhí)著的追夢者。
古語云:上士忘名。這對張柏楠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寫照。每一艘神舟飛船都有新變化,技術都有新提高。而他本人對做出的貢獻只字不提,而是更愿意不為人知地默默耕耘?!拔宜龅模褪且徊揭粋€腳印,把工作做扎實。通過大量的分析試驗,換來每一步的完美?!鄙頌榭傇O計師,現(xiàn)在近20個分系統(tǒng)中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過問、操心,繁忙的工作也讓他深深地體會到,“搞工程不是靠一個人的智慧,而是要靠一個團隊,團隊個個都能干才行。”
談及老搭檔、現(xiàn)任飛船總指揮尚志,張柏楠的話語里充滿了感激。多年合作,兩人已將對方的脾氣秉性了解得清清楚楚,工作中鮮有摩擦,無數(shù)次的坎坷,兩人一起走過。他們在外地尋求合作廠家一起坐“冷板凳”;一起連夜乘飛機到外地開會,又一早趕回北京的崗位。這些事情,張柏楠揮之不去。
神舟七號試驗大隊大隊長袁家軍:給航天員插上翅膀
袁家軍,1962年生于吉林通化,1987年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空間飛行器設計專業(yè)碩士畢業(yè),1984年至1985年就讀于哈工大工程力學專業(yè),師從顧震隆教授,曾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2002年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從1995年擔任飛船副總指揮至今,袁家軍的一生注定與載人航天工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神舟五號飛船發(fā)射時,袁家軍是神舟飛船系統(tǒng)總指揮;神舟六號飛船上天時,袁家軍是神舟飛船的搖籃——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院長;神舟七號飛船遨游太空時,袁家軍是載人航天工程中兩大核心系統(tǒng)(飛船、火箭)的抓總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的副總經(jīng)理。
袁家軍把神舟五號比喻為攀登科技高峰的圓夢之旅,認為神舟六號是對另一座高峰的登頂之作,而神舟七號,則是中國人實現(xiàn)載人航天重大技術突破又一次跨越。他認為,神舟七號飛船是載人航天工程二期的第一艘飛船,在載人航天領域,是一項承上啟下的任務,對于“十二五”期間空間交會對接和空間試驗室的發(fā)射至關重要。
這位以苛求完美、推崇“零缺陷”而著稱的“航天少帥”,希望神舟飛船能夠帶著航天人的夢想與希望成功遠航;他更希望神舟七號任務中積累的寶貴經(jīng)驗,能夠帶動后人在宇宙空間的探索中不斷前行。
本網(wǎng)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wǎng)絡及各院校網(wǎng)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diào)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