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是決定大學聲譽的內在的內容。黑大之所以能夠成為百強大學,這里面就是有著這種大學精神在支撐著。
經歷19年教師生涯后開始擔任一所具有67年光榮歷史的大學的校長,現年48歲的他笑稱自己在中國大學校長中“不算年輕”,沒有在這所大學讀過書卻將其視為“第二母校”,富于哲學思維的他最看重的是凝練于這所大學特有的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張政文,黑龍江大學校長,面對三萬多名滿懷成才渴望的莘莘學子,他始終瞻望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始終思考著這所龍江地方綜合性大學的未來愿景。
16日,午休時間,張政文接受了記者的訪談。
●關于大學教育
記者:您對目前中國大學的發(fā)展如何評價?
張政文:中國現代大學制度誕生于19世紀末。百年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分別承擔了教育救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功能。近30年,特別是自1998年至2006年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經歷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型的重要歷史時期。地方綜合性大學在此次轉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fā)展并成為推動其進程的主力軍。在國家政策引導下,許多地方綜合性大學依靠其特有的綜合優(yōu)勢,普遍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黑龍江大學就把握了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在“十五”期間適時地采取了以外延擴展為主的發(fā)展模式,辦學規(guī)模迅速擴大,辦學經費較快增長,辦學條件極大改善,教學改革逐步深化,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高,為龍江乃至全國的經濟發(fā)展和文化發(fā)展貢獻了巨大力量。這不單純是黑龍江大學的成就,更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探索和實踐的豐碩成果??梢?,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注入了活力,為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決定性基礎。
記者:有人指責當前的大學教育有急功近利和功利主義傾向,說中國的大學幾乎變成了打工仔崗前培訓機構,你對這種指責怎么看?
張政文:這種指責很片面。雖然存在個別學校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培養(yǎng)功能相對單一的現象,但絕不能因此否定絕大多數大學在高等教育乃至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起到的積極作用,在波瀾壯闊的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歷程中,大學所承擔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三大功能越來越得到了強化,這才是主流,才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記者:但也有人將當前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問題歸結為大學的大規(guī)模擴招。
張政文:流露這種觀點是對高等教育認識不足的表現。就業(yè)難的確是從1998年擴招以后集中顯現的突出問題,但我認為這不應歸咎于擴招,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是社會問題,而非擴招帶來的影響。舉個例子,一個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較高文化素養(yǎng)的人較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肯定更會容易找到工作。相反,高等教育大發(fā)展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積極延緩了就業(yè)壓力。中國大學的擴張發(fā)展是時代的必然,我們更應該站在民族復興的高度積極看待這個問題。
●關于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記者:臺灣作家龍應臺說過,職業(yè)只是一個人的人生中的一部分,絕不是全部。他認為,大學教育應該側重于人本身的教育?,F代大學教育除了具備實用主義、技術型人才培養(yǎng)的功能外,是否應該強化對學生人格完善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張政文:我認為現代大學教育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側重科學精神的專業(yè)化教育,二是以培養(yǎng)人文素質為主的文化教育。前者包括技術性質,在短期內就可以完成,而后者則很復雜。大學就是要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求、具有創(chuàng)造能力、人格完善的人才。學生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在大學的四年學習期間非常重要,但這絕不是大學單方面就能夠完成的,一個人的家庭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乃至參加工作之后的工作環(huán)境,都是完善人格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說,人格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是終身教育塑造養(yǎng)成的過程。
記者:黑大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如何對各個專業(yè)的學生加強人文精神教育?
張政文:幾十年來,黑大始終在加強人文精神教育。經過六十余年的發(fā)展,黑大凝練出“博學慎思、參天盡物”的校訓,突出人文素養(yǎng)的多元化、個性化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成為學校的突出特色。例如在課程設置方面,我們打破學科專業(yè)壁壘,將學校課程資源全部開放,要求理工科學生必須選修若干學分的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文科學生必須選修一部分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這樣既擴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又滿足了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在文化校園建設方面,我們力求通過營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來打造蘊含深厚的文化校園。比如我們的陽光講壇,經常邀請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做學術報告,數學家吳文俊、殷商斷代史首席科學家李學勤等著名學者都曾在黑大闡述過他們的學術思想。通過文化校園建設,黑大有力塑造了學生充滿浩然正氣、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完善人格。
●關于大學精神
記者:您在文章中說,多年來,黑大一直守望自己大學精神的主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黑大人。黑大的大學精神在整個學校的發(fā)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張政文:黑大作為地處偏遠的一所地方性大學,在全國1800多所高校中名列第96名,進入百強行列,甚至在某些學科領域內把一些重點大學都甩在后面,究其原因,我覺得始終有一種精神在支撐,那就是黑大人“稟承傳統(tǒng)、志存高遠、自強不息”的精神。
黑大1941年誕生于延安,其前身是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俄文隊,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她雖然處在一個邊疆省份,但建校至今我們從不妄自菲薄,總是“處江湖之遠而思廟堂之高”,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心氣不低。我們擁有幾代黑大人始終為之奮斗的目標,那就是一定要讓黑大步入中國高等教育的主流行列。所以說,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在長期文化創(chuàng)造過程中積淀、整合、提煉,并為師生所認同的一種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自我意識,更是決定大學聲譽和未來發(fā)展的命脈所在。
●關于大學校長治校理念
記者:有學者提出,如果能淘洗出100位卓越的大學校長,21世紀中國定會輝煌無比。您怎樣評價這種說法?
張政文:這種說法過于絕對。大學校長可以是大師,但大師未必都會來做大學校長。我認為如果在本世紀,中國大學能夠出現更多大師的話,那么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很有希望。大學是學術權力至上而不是行政權力至上,推動大學事業(yè)發(fā)展最重要的杠桿是大師,而不一定是校長。
記者:作為黑龍江大學校長,您的治校理念是什么?
張政文:目前,中國高等教育以外延發(fā)展為主的大規(guī)模擴張階段已基本結束,正面臨著大眾化時代的轉型期。一個大學校長應該思考如何快速提升所在大學的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加強大學的內涵發(fā)展。例如黑大,下一階段發(fā)展的關鍵應是全面提升辦學質量,著力探索與實踐教學、科研、學科三位一體的內涵發(fā)展模式。其中,教學是基礎,關鍵在于提高質量、凝練特色;科研是支撐,關鍵在于提高水平、突出應用;學科是龍頭,關鍵在于提升層次、優(yōu)化布局。這三件事做好了,再經過若干年的奮斗,我想黑大的核心競爭力定會有飛躍性的發(fā)展。
張政文簡歷
1960年生,中共黨員,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黑龍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多年來,在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等學術領域進行了富有創(chuàng)見性的學術研究,先后出版學術專著、編著6部。在《哲學研究》、《文藝研究》、《文學評論》、《哲學動態(tài)》、《世界哲學》、《光明日報》等重要學術期刊、報刊上發(fā)表各類學術論文130余篇,有多篇文章在《新華文摘》等國內重要報刊上轉載,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黑龍江省社科基金項目多項。曾多次獲得黑龍江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曾多次獲得黑龍江省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