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下稱“港中大(深圳)”)正式“去籌轉正”了!記者昨日從港中大(深圳)獲悉,3月21日,教育部向廣東省人民政府發(fā)出《教育部關于批準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函》,同意正式設立港中大(深圳)。
根據教育部的批復,港中大(深圳)合作設立的辦學者為深圳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辦學的長遠規(guī)模為在校生11000人。港中大(深圳)將優(yōu)先考慮內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急需專業(yè),首批設置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和經濟學等三個本科專業(yè),后續(xù)所規(guī)劃專業(yè)將按國家規(guī)定和程序逐年增設。
批復指出,港中大(深圳)的本科生招生將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計劃,符合相關規(guī)定要求的,學校將按國家有關規(guī)定頒發(fā)學歷學位證書,同時還按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合作辦學協(xié)議頒發(fā)香港中文大學的學位證書。研究生的招生將實施香港中文大學學位教育,頒發(fā)香港中文大學的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證書。
此外,學校將依法、依章程自主辦學,健全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和規(guī)章制度。同時,加大引進優(yōu)質師資,盡快形成高質量教師隊伍和課程體系。徐揚生表示,港中大(深圳)下一步將重點在全球師資力量引進、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2014年招生工作等方面穩(wěn)步推進。
招生生源以及學費問題備受外界關注。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此前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辦學的長遠規(guī)模需要6—8年時間才能完成。“前一兩年招生會較少,剛開始可能只招幾百人。學校生源大部分會來自國內,其中很大一部分會來自珠三角,也會有港臺生和國際生,同時也會包括貧困地區(qū)的學生。”
“學費方面或將高于內地公辦高校。”徐揚生表示,相對于港中大公辦學校的性質,港中大(深圳)將是自負盈虧的學校,“來自深圳市政府的資助只占辦學總體經費的很少部分,其余經費都將由學校自籌,主要來源將是學生的學費,因此可能會設置得比較高”。不過,港中大(深圳)對于貧困生也會有相應的資助。學生的獎學金主要來自于各地的社會籌款,所有教員都由港中大(深圳)聘請,“港中大(深圳)不會花香港中文大學一分錢”。
延伸閱讀
港中大(深圳)“去籌轉正”的消息引來不少學者的關注。雖然港中大(深圳))并非第一所境內外合作辦學的學校,但不少學者仍然對該校的辦學價值表示肯定,希望它能給內地學生帶來更多的教育選擇,并為境內外、中外深度合作辦學做出探索。
一些學者分析稱,港中大(深圳)在內地辦學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港中大(深圳)、政府、社會等多方要尋求最大公約數。“港中大(深圳)要真正對內地教育起到促進作用,首先要做的是把學術規(guī)則真正建立起來。”
專家學者建言港中大(深圳)未來發(fā)展:
建立學術規(guī)則促進內地教育改革
希望
為內地學生提供更多選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境內外合作辦學,能夠給內地學生更多的教育選擇,同時能引進優(yōu)質的師資課程,借鑒境外的辦學理念和辦學制度促進內地教育的發(fā)展,“毫無疑問,港中大(深圳)也會有這樣的價值”。
港中大(深圳)并不是第一所境內外合作辦學的學校,但就已有的合作辦學經驗來看,這種模式還存在不少亟待改進的地方,一些學者期待港中大與深圳大學合作籌建港中大(深圳)不止是模式的創(chuàng)新,還能真正落到實處。
有關專家也表示,在現有的境內外合辦學校中,學校內部會采取許多新的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在教學上確實有相對獨立性,但在招生、管理乃至學業(yè)評價制度上,枷鎖依然存在。“關鍵還是在于政府是否真正愿意放權。”熊丙奇說。
深圳大學副校長李鳳亮表示,不管是深大所做的內部體制、人事制度等改革,還是南科大在辦學體制機制方面作出的探索,都是在內地高等教育框架內作出的探索嘗試。這次港中大(深圳)獲批,標志著深圳在與境外合作辦學方面邁出一步,“會在辦學體制機制、模式、教育教學方式等方面帶來很多新的方向和探索。也會將國際化等好的理念帶來深圳”。
港中大(深圳)的探索加上南科大、深圳所做的改革探索,會形成深圳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氣候,“三所學校類型不同、發(fā)展起點、路徑也不一樣,但目標是一致的,就是怎么推動深圳以及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李鳳亮說。
建議
“原汁原味”之外要“接地氣”
港中大(深圳)怎樣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對此專家也給出不少建議。
李鳳亮建議港中大(深圳)要密切關注內地高等教育的需求,在辦學體制、專業(yè)設置等方面在借鑒香港本部的同時,也要能夠“接地氣”,不能僅僅將港中大本部很多東西“原汁原味”搬到深圳,而是應該結合深圳以及內地需求,在課程設置、招生等方面作出探索,為境內外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作出探索,“某種意義上來說,其接地氣的程度和方式會影響港中大(深圳)未來發(fā)展速度”。
“其在辦學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可能會面臨比較大的挑戰(zhàn)。”李鳳亮稱,當面臨一些挑戰(zhàn)時,港中大(深圳)、政府、社會等多方要尋求最大公約數,“港中大要思考怎么接地氣作出調整,同時要不犧牲其原則,內地也應該考慮怎么虛心借鑒,根據相應的情況作出調整”。
李鳳亮認為,港中大(深圳)應該借鑒其他境內外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的經驗,同時把深港合作辦學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在合作辦學方面有誠意地展開深度合作。他同時建議港中大(深圳)借鑒一些探索高等教育改革院校的經驗、教訓,立足實際穩(wěn)步探索、創(chuàng)新。
期待
通過學術規(guī)則產生影響力
港中大(深圳)被很多人寄予厚望,期待其能夠改變中國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讓一所大學去改變中國教育,期望可能高一點。但它能不能對現狀有所改變,則與學校的辦學情況直接相關,目前還不好做判斷。”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認為,港中大(深圳)要把學術規(guī)則真正地建立起來,通過自己的學術規(guī)則來產生影響力。
在熊丙奇看來,即便是與境外的世界一流大學合作辦學,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影響仍舊有限,“這是由目前的教育管理制度所決定的”,因為境內外合作辦學的學校,仍然面臨辦學自主權不足的問題。
“境內外合作辦學的學?;径技{入內地統(tǒng)一的招生計劃中,就從本質上限制了學校之間的競爭。”熊丙奇認為,內地考生仍然只能獲得一張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而不是同時獲得多張再進行選擇,“多樣的選擇才能促進內地高校的競爭”。
在熊丙奇看來,內地的教育必須進行管評辦分離,建立新型的教育管理體制,加大合作辦學的開放力度,“若不愿意放權,辦學上會有更多局限”。
此外,熊丙奇還認為,如今并不能僅僅滿足于境內外合作辦學的模式,而應該允許境外大學到內地辦分校,完全采用其母體學校的辦學模式、辦學制度,自主招生,自授學位,真正發(fā)揮其“鯰魚效應”。如此,才能迫使內地高校轉變教育理念,增強競爭意識。
統(tǒng)籌:孫穎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昌道勵 孫穎
上一篇文章:西安音樂學院“牽手”蘭州十四中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