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年前找不到工作,年后可能更難!”
學校BBS上的這個熱門話題,刺痛了劉菲。劉菲是天津南開大學中文系基地班的大四學生。往年這個時候,這個班的畢業(yè)生大部分都保研或者聯系好工作了,沒著落的學生一般也就三四個。可今年,劉菲班上50多名同學,保研和考研的占了八成,剩下的只有一名同學在年前跟用人單位簽了約。這讓放棄保研機會的劉菲懊悔不已。
中文向來被視為最好畢業(yè)卻最難就業(yè)的專業(yè),但其他一些熱門專業(yè)畢業(yè)生的日子同樣不好過。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yè)學生李東,將在2009年7月畢業(yè),目前班上同學與用人單位簽約的,與去年同期相比少了1/3?!鞍嗬锖眯┯惺┕そ涷灥耐瑢W,放在過去早簽了,但今年還剩著。”李東說。由于對口單位今年大幅度降低了招聘計劃,很多沒找著工作的同學打算趁過年回家時,托家里人幫忙找找關系,再想想辦法。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yè)促進司司長于法鳴表示,2009年中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將進一步加劇,需要安排就業(yè)的人數將達到2400萬人。其中,2009年普通高校應屆畢業(yè)生規(guī)模達611萬人,加上歷年畢業(yè)后沒有就業(yè)的,有超過700萬名大學畢業(yè)生需要解決就業(yè)問題。
與此同時,金融風暴對就業(yè)的不利影響,從沿海出口企業(yè)一路刮進校園。劉菲介紹說,2007年11月,她所在的學校平均每天就有四五場宣講會,而2008年11月總共只安排了20多場。
“統計數據顯示,企業(yè)的招聘數量從2008年3月以來就一直走低。”中華英才網人才研究中心總監(jiān)歐陽暉透露說。與金融相關的房地產、保險、貿易進出口、物流、計算機、網絡設備等領域,招聘數量降低最為明顯。
華東師范大學的研究生張凱,這幾天剛剛從上海趕到北京參加完一場招聘會,馬上又趕往江蘇南京的一家電視臺參加面試。要是在以前,這樣的地方電視臺肯定不入他的“法眼”,但如今,不知道工作在哪里的他學會了“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機會。過幾天,他還要南下廣州,參加一個出版集團的面試。
在一些求職論壇上,有人戲稱像張凱這樣身經百戰(zhàn)的面試高手為“面霸”。應運而生的,還有許多新鮮求職流行語——“辛拉面”(指一些學生投遞求職簡歷后沒有回音,于是一家家毛遂自薦,辛辛苦苦獲得面試機會);“霸王面”(指那些沒收到用人單位的面試通知也要硬闖以求獲得面試機會的學生);“電鋸”(指公司人力資源部門打電話告訴求職者未通過篩選)。調侃自嘲中,透出幾分無奈。
“現在,我們班不少同學都把求職目標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轉向其他內陸地區(qū),甚至有人還報名西部重慶市的選調生,要做鄉(xiāng)長助理呢!”張凱感慨地說,這樣的轉變,是幾年前他們剛入校時無法想象的。 (記者 謝洋)
本網站的信息及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及各院校網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