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中國校友會網(wǎng)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發(fā)布《2011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研究報告》,報告公布了第三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共有1278名學者入選。其中,北京大學最盛產(chǎn)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有106位學者和182名校友入選名單,雄居中國校友會網(wǎng)“2011中國大學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排行榜”榜首;中國人民大學有68位學者和154名校友入圍,居第二;復旦大學有43位學者和60名校友入選,名列第三;北京師范大學有41名學者和46名校友入選,升至第四;清華大學有33名學者和18名校友入選,文科地位飆升挺進全國高校五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有264位學者入選,入選人數(shù)高居全國各科研院所首位,堪稱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國家智庫。
在入選第三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中,女性學者屈指可數(shù),學科領域分布失衡,文法領域表現(xiàn)突出;“50后”成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主力軍,“70后”學者嶄露頭角;近六成入選學者扎堆北京,西藏實現(xiàn)“零突破”;入選者學歷高、海歸多,四成擁有博士學歷;優(yōu)秀學術傳統(tǒng)有師承,師生團隊同入選現(xiàn)象多。最引人關注的是,昔日高考狀元現(xiàn)身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一舉打破我國恢復高考后高考狀元無“杰出人才”論斷,“考場狀元”蝶變成“職場狀元”。
近六成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扎堆北京,西藏實現(xiàn)零突破
報告顯示,從入選中國校友會網(wǎng)2011(第三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的學者工作單位所在地區(qū)來看,北京市入選的學者人數(shù)最多,有706人,雄居中國各省市自治區(qū)首位;上海市有115人,位居第二;江蘇省有50人,位居第三。湖北省有48人,居第四;廣東有37人,居第五。四川有33人,居第六;山東有31人,列第七,天津和吉林各有29人,并列第九;湖南有24人,位居第十。值得關注的是,西藏實現(xiàn)零突破,有一名學者入選。
中國校友會網(wǎng)大學研究團隊專家、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王凌峰副教授分析指出,北京是元、明、清和當代的首都,文化沉淀深厚,特別是作為當代我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聚集了諸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眾多高水平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容易構建人文社科人才成長的平臺,有利于人文社科人才的成長。上海市作為我國華東地區(qū)經(jīng)濟政治文化中心,也聚集了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一大批高水平大學。各省市擁有的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與其文化沉淀成正比。人文社會科學家成長的興趣、責任、積累三個條件都與一個地方的文化沉淀有關。這就不難理解,與北京相比,上海、江蘇、湖北和廣東等省市入選的學者數(shù)量相對較少,而廣西、貴州、海南、新疆、寧夏、山西和西藏等省份雖都學者入選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但與其他省份相比,差距過大。要改變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工作單位地區(qū)分布不均勻的狀況,就必須合理布局、優(yōu)先投入、發(fā)展多元的地區(qū)文化,否則不利于全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水平的整體提升。
從入選學者城市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直轄市、省會城市和區(qū)域中心城市,這些城市歷史悠久、經(jīng)濟發(fā)達、文教繁榮、社會和諧,著名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校扎堆產(chǎn)生“集聚效應”,容易發(fā)展成為各地區(qū)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中心區(qū)和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培育的核心基地。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王凌峰副教授指出,區(qū)域高等教育發(fā)達程度與人文社會科學家入選比例密切相關,位居前十的省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市、武漢市都是我國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發(fā)達城市和區(qū)域高等教育中心,這樣,更容易促進高等教育中心與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的資源整合、合力形成和互動良性發(fā)展,進而打造出有中國特色的世界級人文社會科學學派。
中國校友會網(wǎng)2011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工作單位所在地區(qū)分布
| 名次 | 省市名稱 | 入選學者人數(shù) | 
| 1 | 北京 | 706 | 
| 2 | 上海 | 115 | 
| 3 | 江蘇 | 50 | 
| 4 | 湖北 | 48 | 
| 5 | 廣東 | 37 | 
| 6 | 四川 | 33 | 
| 7 | 山東 | 31 | 
| 8 | 天津 | 29 | 
| 吉林 | 29 | |
| 10 | 湖南 | 24 | 
| 11 | 浙江 | 23 | 
| 12 | 福建 | 21 | 
| 遼寧 | 21 | |
| 14 | 甘肅 | 16 | 
| 15 | 陜西 | 15 | 
| 16 | 重慶 | 13 | 
| 17 | 黑龍江 | 12 | 
| 18 | 云南 | 10 | 
| 19 | 安徽 | 8 | 
| 20 | 河南 | 7 | 
| 21 | 河北 | 5 | 
| 江西 | 5 | |
| 內(nèi)蒙古 | 5 | |
| 24 | 青海 | 3 | 
| 25 | 廣西 | 2 | 
| 貴州 | 2 | |
| 海南 | 2 | |
| 新疆 | 2 | |
| 29 | 寧夏 | 1 | 
| 30 | 山西 | 1 | 
| 31 | 西藏 | 1 | 
北京大學文科實力傲視群雄,清華文科地位飆升,挺進全國高校五強
報告顯示,在入選中國校友會網(wǎng)2011(第三屆)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名單的學者中,來自高等院校的學者有873人,占總人數(shù)的68.31%,高校已成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王牌軍。其中,北京大學入選學者人數(shù)最多,有106人,高居“2011中國大學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排行榜”首位,北大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師資最為雄厚的大學,幾十年的文科優(yōu)勢地位至今無人撼動。中國人民大學有68名學者入選,位居第二;復旦大學有43人,位居第三;北京師范大學有41人,位居第四;清華大學有33人,文科地位飆升躍居第五;武漢大學有29人,列第六;華東師范大學有26人,位居第七,中山大學有22人,居第八,南京大學有21人,列第九,南開大學有19人,位居第十。
位居第十二至二十名的高校依次是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黑龍江大學、上海財經(jīng)大學和中央民族大學等。入選學者人數(shù)在5人以上的高校有41所高校,基本上均是我國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或?qū)I(yè)性高校,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具有較強的優(yōu)勢。值得關注的是從入選前十的高校類型來看,除清華大學外,其他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等9所均是我國傳統(tǒng)的綜合性或以文科為主綜合性院校。
在繁榮和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進程中,“清華現(xiàn)象”值得關注。中國校友會網(wǎng)大學研究團隊專家、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王凌峰副教授指出,1911年清華建校之初,文科實力強勁,有四大國學導師——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坐鎮(zhèn),薈萃了當時國內(nèi)一流的文科精英人才,但1952年院系調(diào)整后,清華成為純工科高校,文科發(fā)展陷入低谷。20世紀90年代以來,清華大學對文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恢復了法學院等一批文科學院建制,積極引進海內(nèi)外人才,包括在文科設立“長江學者”席位延攬人才,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模逐漸壯大、特色日益鮮明、成果愈發(fā)顯著,已經(jīng)超越部分老牌文科名校,挺進全國高校前五強。以清華大學的學術品牌、雄厚財力以及在中國高校中的特殊地位,相信假以時日必將成為北大、中國人大等文科強校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競爭將進入“三國時代”。
理工科院校加大文科投入,向綜合性院校轉(zhuǎn)型成潮流
哈佛、劍橋等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經(jīng)驗昭示,一流大學必然有一流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2000年以來國內(nèi)院校大規(guī)模的調(diào)整與合并,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高校的學科布局、提升了高校的綜合研究實力,為部分高校打造“文理科比翼齊飛”學科格局創(chuàng)造了條件。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和東南大學等傳統(tǒng)理工科院校在優(yōu)化學科專業(yè)分布的同時,充分利用院校合并機遇加大對人文社會科學的投入,向綜合性院校轉(zhuǎn)型打下堅實基礎。與此同時,部分老牌文科強校也加大對文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如從2004年起,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和吉林大學等文科名校,先后設立了“文科資深教授”崗位,作為各高校內(nèi)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最高學術崗位,并給予與兩院院士相應的待遇,以期在部分文科領域?qū)崿F(xiàn)突破,吸引、培養(yǎng)或造就一批杰出學者和學術帶頭人,在優(yōu)勢學科領域取得具有相當學術影響力的成果。
當然,上述舉措大大提升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促進了人文社會科學的快速發(fā)展。但是,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商學院王凌峰副教授費分析指出,必須認識到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成才方面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更強調(diào)個性化、更重視積累,難以取得快速突破,大部分重量級自然科學成就的提出者年齡在30-40歲之間,而人文社會科學家成就往往與年?h成正比,至少在60歲之前普遍如此。因此,高校在加大文科投入的同時,應該出臺合理的、與文科學科性質(zhì)相符合的考核與人才管理辦法,才能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
中國校友會網(wǎng)2011中國大學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排行榜
| 名次 | 學校名稱 | 所在地區(qū) | 入選學者人數(shù) | 
| 1 | 北京大學 | 北京 | 106 | 
| 2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 | 68 | 
| 3 | 復旦大學 | 上海 | 43 | 
| 4 | 北京師范大學 | 北京 | 41 | 
| 5 | 清華大學 | 北京 | 33 | 
| 6 | 武漢大學 | 湖北 | 29 | 
| 7 | 華東師范大學 | 上海 | 26 | 
| 8 | 中山大學 | 廣東 | 22 | 
| 9 | 南京大學 | 江蘇 | 21 | 
| 10 | 南開大學 | 天津 | 19 | 
| 11 | 廈門大學 | 福建 | 18 | 
| 12 | 浙江大學 | 浙江 | 17 | 
| 13 | 吉林大學 | 吉林 | 16 | 
| 山東大學 | 山東 | 16 | |
| 15 | 四川大學 | 四川 | 15 | 
| 16 | 南京師范大學 | 江蘇 | 13 | 
| 17 | 東北師范大學 | 吉林 | 10 | 
| 中國政法大學 | 北京 | 10 | |
| 19 | 黑龍江大學 | 黑龍江 | 9 | 
| 上海財經(jīng)大學 | 上海 | 9 | |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 | 9 | |
| 22 | 首都師范大學 | 北京 | 8 | 
| 上海交通大學 | 上海 | 8 | |
| 24 | 云南大學 | 云南 | 7 | 
| 北京體育大學 | 北京 | 7 | |
| 湖南師范大學 | 湖南 | 7 | |
| 華中師范大學 | 湖北 | 7 | |
| 湖南大學 | 湖南 | 7 | |
| 29 |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 北京 | 6 | 
| 蘭州大學 | 甘肅 | 6 | |
| 遼寧大學 | 遼寧 | 6 | |
| 山東師范大學 | 山東 | 6 | |
| 西安交通大學 | 陜西 | 6 | |
| 西南政法大學 | 重慶 | 6 | |
| 中央音樂學院 | 北京 | 6 | |
| 西南大學 | 重慶 | 6 | |
| 37 | 中南大學 | 湖南 | 5 | 
| 內(nèi)蒙古大學 | 內(nèi)蒙古 | 5 | |
| 西南財經(jīng)大學 | 四川 | 5 | |
|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 湖北 | 5 | |
| 中央財經(jīng)大學 | 北京 | 5 | |
| 東北財經(jīng)大學 | 遼寧 | 5 | |
| 43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 | 4 | 
| 東南大學 | 江蘇 | 4 | |
| 華南師范大學 | 廣東 | 4 | |
| 華中科技大學 | 湖北 | 4 | |
| 陜西師范大學 | 陜西 | 4 | |
| 西北大學 | 陜西 | 4 | |
| 中國傳媒大學 | 北京 | 4 | |
| 西北師范大學 | 甘肅 | 4 | |
| 51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 | 3 |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北京 | 3 | |
| 北京語言大學 | 北京 | 3 | |
| 東北大學 | 遼寧 | 3 | |
| 福建師范大學 | 福建 | 3 | |
| 河北大學 | 河北 | 3 | |
| 河南大學 | 河南 | 3 | |
| 華東政法大學 | 上海 | 3 | |
| 遼寧師范大學 | 遼寧 | 3 | |
| 上海大學 | 上海 | 3 | |
| 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 | 北京 | 3 | |
| 蘇州大學 | 江蘇 | 3 | |
| 63 | 安徽大學 | 安徽 | 2 | 
| 安徽師范大學 | 安徽 | 2 |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 | 2 | |
| 大連理工大學 | 遼寧 | 2 | |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 | 2 | |
|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 廣東 | 2 | |
| 哈爾濱師范大學 | 黑龍江 | 2 | |
| 海南大學 | 海南 | 2 | |
| 湖南科技大學 | 湖南 | 2 | |
| 華南理工大學 | 廣東 | 2 | |
| 江西財經(jīng)大學 | 江西 | 2 | |
| 解放軍藝術學院 | 北京 | 2 | |
| 樂山師范學院 | 四川 | 2 | |
| 聊城大學 | 山東 | 2 | |
| 青海民族大學 | 青海 | 2 | |
| 上海師范大學 | 上海 | 2 | |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上海 | 2 | |
| 上海音樂學院 | 上海 | 2 | |
| 深圳大學 | 廣東 | 2 | |
| 四川師范大學 | 四川 | 2 | |
| 天津財經(jīng)大學 | 天津 | 2 | |
| 同濟大學 | 上海 | 2 | |
| 外交學院 | 北京 | 2 | |
| 西安美術學院 | 陜西 | 2 | |
| 西北政法大學 | 甘肅 | 2 | |
| 西華師范大學 | 四川 | 2 | |
| 湘潭大學 | 湖南 | 2 | |
| 新疆大學 | 新疆 | 2 | |
| 煙臺大學 | 山東 | 2 | |
| 浙江工業(yè)大學 | 浙江 | 2 | |
| 浙江師范大學 | 浙江 | 2 | |
| 鄭州大學 | 河南 | 2 | |
| 中國音樂學院 | 北京 | 2 | |
| 中央美術學院 | 北京 | 2 | |
| 中央戲劇學院 | 北京 | 2 | |
| 98 | 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 | 安徽 | 1 | 
| 澳門大學 | 澳門 | 1 | |
| 北京電影學院 | 北京 | 1 | |
| 北京工商大學 | 北京 | 1 | |
| 北京工業(yè)大學 | 北京 | 1 | |
|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 | 北京 | 1 | |
| 長江商學院 | 上海 | 1 | |
| 成都體育學院 | 四川 | 1 | |
| 成都藝術職業(yè)學院 | 四川 | 1 | |
| 大連外國語學院 | 遼寧 | 1 | |
| 廣西大學 | 廣西 | 1 | |
| 廣西民族大學 | 廣西 | 1 | |
|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 黑龍江 | 1 | |
| 杭州師范大學 | 浙江 | 1 | |
| 合肥工業(yè)大學 | 安徽 | 1 | |
| 湖北大學 | 湖北 | 1 | |
| 湖北經(jīng)濟學院 | 湖北 | 1 | |
| 湖南城市學院 | 湖南 | 1 | |
| 湖南科技學院 | 湖南 | 1 | |
| 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 | 廣東 | 1 | |
| 吉林體育學院 | 吉林 | 1 | |
| 暨南大學 | 廣東 | 1 | |
| 江西師范大學 | 江西 | 1 | |
| 南京財經(jīng)大學 | 江蘇 | 1 |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江蘇 | 1 | |
|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 | 江蘇 | 1 | |
| 南京藝術學院 | 江蘇 | 1 | |
| 寧夏大學 | 寧夏 | 1 | |
| 青島恒星職業(yè)技術學院 | 山東 | 1 | |
| 山東英才學院 | 山東 | 1 | |
| 山西大學 | 山西 | 1 | |
| 上海戲劇學院 | 上海 | 1 | |
| 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 | 廣東 | 1 | |
| 沈陽音樂學院 | 遼寧 | 1 | |
| 四川美術學院 | 四川 | 1 | |
| 天津大學 | 天津 | 1 | |
| 天津工程師范學院 | 天津 | 1 | |
| 天津理工大學 | 天津 | 1 | |
| 天津師范大學 | 天津 | 1 | |
| 天津體育學院 | 天津 | 1 | |
| 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 | 天津 | 1 | |
| 西安體育學院 | 陜西 | 1 | |
| 西藏大學 | 西藏 | 1 | |
| 西南大學育才學院 | 重慶 | 1 | |
| 西南交通大學 | 四川 | 1 | |
| 信陽師范學院 | 河南 | 1 | |
| 徐州師范大學 | 江蘇 | 1 | |
| 延安大學 | 陜西 | 1 | |
| 延邊大學 | 吉林 | 1 | |
| 云南民族大學 | 云南 | 1 | |
| 云南師范大學 | 云南 | 1 | |
| 浙江財經(jīng)學院 | 浙江 | 1 | |
| 浙江工商大學 | 浙江 | 1 | |
| 中國科技大學 | 安徽 | 1 | |
|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 北京 | 1 | |
|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 北京 | 1 | |
| 中南民族大學 | 湖北 | 1 | 
本網(wǎng)站的信息及數(shù)據(jù)主要來源于網(wǎng)絡及各院校網(wǎng)站,本站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為高考生提供更多信息作為參考,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diào)整與變化,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